佛教的石窟寺在崖上開鑿洞窟,搭建建筑,雕鑿佛像,畫上壁畫。石窟用巖石雕鑿,可以較久保存,既是佛教寺廟,又是藝術(shù)的寶庫。我國的佛教石窟是沿著佛教傳播的路線,逐漸從新疆、甘肅的河西走廊傳到中原、南方、青藏高原。它們遍布中國二十多個省份,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
一座石窟寺的建造往往綿延幾十年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。千萬尊塑像,千百個洞窟,一斧一鑿,一年又一年,他們是無數(shù)信徒血脈的涌動,無數(shù)藝術(shù)家精神的凝聚。研究石窟寺,對深入理解中華歷史,藝術(shù)是重要的?脊艑<宜薨紫壬赋,應(yīng)該用考古學(xué)的方法來清理記錄、研究洞窟造像、壁畫的類型、組合、題材、分期和分區(qū),開展佛教史與社會史、藝術(shù)史的綜合研究等等。我國的石窟最早的是新疆拜城縣克孜爾石窟,可惜這里雕塑大都?xì)垰ТM。較早的保存比較完好的則是甘肅舉世聞名的敦煌石窟。
敦煌位處河西走廊的西端,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(zhuǎn)站,是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之地。隨著佛教的傳入,敦煌的三危山出現(xiàn)了石窟,人們稱其為莫高窟。關(guān)于石窟最初開鑿的緣起,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。在敦煌莫高窟第332窟,有一塊武周圣元年(698)的《李君莫高窟佛龕碑》追溯說:“沙門樂僔,戒形清虛,持心恬靜,嘗杖錫林野,行至此山,忽見金光,狀有千佛,遂架空鑿險,造窟一龕。”這是前秦建元二年(336)的故事,說的是:一位僧人樂僔,來到鳴沙山一帶,看見金光閃閃。他認(rèn)為這是佛光,心中充滿了狂喜,便在這帶的山崖上開鑿了第一個石窟,從此開始了延續(xù)一千多年的敦煌莫高石窟的建造。
莫高窟,沙漠高處的石窟。樂僔的哪個石窟現(xiàn)已不可考證,歷代毀損的石窟有不少,但現(xiàn)仍存有492個窟,壁畫4.5萬平方米,腰椎間盤彩塑兩千多尊。從北朝直到元朝,都有大規(guī)模的繪畫、雕塑,元朝以后也有零星的添加。敦煌莫高窟不僅是中國的,也是世界的,它是聯(lián)合國議定的全人類共同享有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
敦煌鳴沙山缺乏堅硬的巖石,所以從一開始就是泥塑。北朝時期,敦煌泥塑塑像有釋迦佛、肋侍菩薩、釋迦苦修、禪僧等題材,造型上也受犍陀羅藝術(shù)的影響。但第259窟正龕的釋迦牟 尼和多寶佛,右壁龕上的被譽為“東方蒙娜麗莎”的單身坐佛,俯身向前,含著微笑;第248窟的彩塑坐佛,衣褶流動,唇角上翹,一手拂膝,一手做手印。它們都已有中國特色。到西魏時出現(xiàn)了秀骨清像風(fēng)格,北周后逐漸變得豐滿,到了隋唐就愈加圓潤豐肥,形成了盛唐風(fēng)范。
——摘自《中國雕塑的故事》